A cheerful heart is good medicine, but a crushed spirit dries up the bones.
喜樂的心乃是良藥;憂傷的靈使骨枯乾。
(箴言17:22)

夕陽無限好,日日有黃昏

夕陽無限好,日日有黃昏
「向晚意不適, 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李商隱的這首詩千百年來不知引起多少人的共鳴,卻又不知撩起多少人的自憐自嘆。詩的意境好,只是太消極了。其實天天有夕陽,日日有黃昏!不是嗎?

Friday, October 4, 2019

南方大厦招牌誰題寫?



祖母的父親,我們的曾外祖父李竹朋是康有為入室弟子,廣州竹朋小學創辦人。舅公李小竹克绍箕裘,樹人無數。表妹臻倩最近接受媒體訪問,記者發表了以《南方大廈招牌誰題寫?》為題的文章。對廣州歷史文物有興趣的朋友不妨一讀:

近期,廣州百年商業地標——南方大廈即將「變身」的消息頻傳,引起熱議。廣州人有一句老話「沒逛過南方大廈,不算來過廣州」,南方大廈前身是「大新公司」,創建於1918年,解放後在市政府支持下重建,於1954年國慶節正式開業,命名為南方大廈。但您又是否知道,南方大廈的招牌是誰題寫的呢?這背後藏著哪些令人懷念的羊城往事呢?
 
從竹朋小學說起
要說南方大廈招牌的題字,首先要從一所學校說起。那就是創立於1912年、最早地址十八甫南菜欄東橫街,1915年搬至洗基東的竹朋小學。一些老西關人或許還有印象,竹朋小學即冼基東小學(現為沙面小學冼基東校區)的前身,其創辦人乃康有為萬木草堂之入室弟子李竹朋,時為反對袁世凱竊國稱帝,李竹朋參加同盟會所領導的宏仁演講會,後在廣州創辦「潛修學塾——竹朋學校」,終生從事教育事業。而其子李小竹(1910—1987)少承家學,一生作育英才,他便是我們今天要講述的主人公。

李小竹字隱青,別署醇庵,世居西關,於私立廣東國民大學(後併入華師、中大)教育系轉中文系畢業,早有文名,平生為詩過千首,詩人學者,兼而具之,乃廣東詩壇耆宿。南方大廈招牌和西關名士李小竹有何淵源呢?近日,李小竹的外孫女鄧臻倩女士因聞南方大廈變遷有感,特向本報講述了這一段被湮沒在歲月深處的羊城史話。
 
急中生智寫就羊城佳話
「南方大廈全國知名,但其招牌出自何人之手卻無人知曉。儘管外公就是當事人,他亦從未沾沾自喜地向人提及,事情的來龍去脈是舅父告訴我的。」鄧臻倩娓娓道來,南方大廈原是抗日戰爭時期被燒毀的「西堤大新公司」舊址,於1953年撥款修建,「重新開業前,自然要請名家題寫招牌。最初,南方大廈屬意書法大家吳子復先生,但上門拜訪那天,剛好吳先生不在家,吳家人便向來者推薦了我外公。」

李小竹尤喜二王、懷素、米蒂、王鐸的書法,其書法風格也自成一體。得悉是要作南方大廈招牌所用,李小竹欣然應允,「無奈因招牌急於掛牌,字體尺寸又要夠大,一時竟找不到那麼大的筆!」鄧臻倩笑道,這時外公急中生智,用毛巾裹上一根木棍代替毛筆,將紙鋪在地上,一氣呵成寫就「南方大廈」四字,「現在看到的南方大廈招牌,字體就是原來的大小,並沒有放大。」鄧臻倩說,約一周後,對方給外公送來了一包上好的茶葉和一盒點心,以作答謝。

作為與南方大廈「共同成長」的一代人,鄧臻倩對南方大廈有許多美好回憶,「小時候最喜歡去南方大廈買玩具,然後去旁边的西堤冰室吃雪糕,長大後,我結婚用的床單還是媽媽和我一起去南方大廈选购的。」 對於老一輩廣州人的情懷坐標,南方大夏因與外公結緣,在鄧臻倩心中留下了不一樣的人文印記。
 
抗戰時期堅持辦學
不同年代的廣州人對南方大廈有不同的回憶,而其招牌的題字者亦從未為其學生淡忘。據記載,在抗戰時期,竹朋小學仍堅持辦學,今在網上搜索「竹朋小學」,仍可找到李小竹親筆致家長的信函,表示對優秀生只收取半價學費,唯盼家長「勿讓廢學」。「這個學生其實是我們的街坊,」鄧臻倩說,「竹朋小學創辦四十一載,很多街坊一家兩代甚或三代都在竹朋讀書。」

竹朋桃李遍天下,時李小竹的學生何倩筠因家庭困難,為讓哥哥讀書而面臨輟學,李小竹便讓她在竹朋辦的「廣州第四民眾夜校」掃盲班免費就讀,心懷感恩的學生最終考取了師範。和何倩筠一樣,不少竹朋學子走上育人之路。「原暨南大學副校長張永安和暨南大學古漢語教授戴植秋,兩人恰是竹朋學子,一人師從李竹朋,一人師從李小竹,真是奇緣。」鄧臻倩感嘆。

竹朋小學於上世紀50年代改為冼基東小學,該校亦是記者的母校,聽記者提起校內的校史室,鄧臻倩笑說,校史室正由她和舅父參與籌建,「90年代,得知校史室徵集展品,竹朋校友會的成員紛紛找出過去的照片、作業,希望竹朋和李校長的精神傳給下一代。」

1999年,由賴少其題字的李小竹詩詞選(《生命的超越——碧琅軒館詩詞選》)出版,其中記錄了一段李小竹的心聲,尤為竹朋學子難忘:「我與父親有個共識,都說教學好。雖然清苦些,但傳道、授業、解惑,使人類智慧和傳統文化一代代光芒四射。光明磊落,苦中有樂……我們一生致力於教育事業,默默無聞不講得,大名鼎鼎不算得。但倘若讓我再次選擇,我還是要當老師。」
 
孫女口述:難忘「阿公」的可親可敬
後來阿公調到富善西小學任教,他富有愛心,平易近人,我在那裡讀書時,每當阿公來給我們班上課,同學們都不齊聲叫「老師好」,而是叫「阿公好」,阿公愛和學生互動,上課往往在一片歡聲笑語中。在家他和晚輩亦如兄弟姐妹般相處,每次見到我不會寫作文,就主動「代筆」,所以阿公的作文經常貼堂。

阿公一生寄情詩詞藝術,小時候他和劉逸生、李曲齋等詩書畫友聚談,我就做小尾巴「蹭飯吃」,他晚年去詩友聚會,我便當「拐杖仔」。即使年老時手不能屈伸,他仍奮力筆耕不輟,誠如阿公所寫:「生命的意義,就在於不斷的超越,偉哉斯言!」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