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件新聞,且看香港不同傳媒的報導:
香港雅虎(轉載香港電台):
逾 97% 港大畢業生反對李國章任校委會主席 - 港大畢業生議會舉行特別會員大會通過「認為校委成員李國章不適合出任校委主席」的議案。議案共有 4,454 人投票,有 4,356 票贊成,即超過 97% 票數,認為李國章不適合出任校委會主席。
文滙報:
港大議會投票率 2.7% 證校友厭倦政治化 - 香港大學畢業生議會昨再次舉行特別會議,討論及議決由「港大校友關注組」等人提出的 5 項分別針對港大校委會、校委李國章,及帶政治攻擊意味的動議。雖然反對派政客大力動員,加上昨日是公眾假期,但最終出席及授權投票者仍然大跌 52%,只有 4,454 人表態,以議會約 16.5 萬名成員計,投票率僅得 2.7%。這說明了廣大港大校友以行動向「關注組」屢次將大學事務政治化說不。
《禮記 · 中庸》說:「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閱讀傳媒報導,自然也要慎思、明辨。
盡信書不如無書。
資料圖片
請博主, 梁大師 講觶一下港大的校徽是什麽。
ReplyDelete公民書可不讀, 但校訓不可不敬重。 將來社會領袖是這樣用公費培養出來的嗎?
多謝逸名君留言。
ReplyDelete港大校徽中有校訓「眀徳格物」四字。「眀」字從目部、德字少一劃變「徳」,是港大傳統,亦是古字,代表莊重。
(根據港大資料:The Chinese character ming (明) contains an extra stroke, and the character de (德) one stroke fewer than usual. This is deliberate. The characters are written in the lishu (隸書) calligraphic style in vogue during the Han Dynasty, which is still used for formal inscriptions.)
「明德」、「格物」均出於《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以及「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宋代學者朱熹提出對「明明德」研究,前一個「明」字作動詞,有發揚、彰顯、推廣的意思。
至於拉丁文校訓「sapientia et virtus」翻譯過來就是「wisdom and virtue」。